栏目导航
任冬生:灯光就像呼吸一样
文章出处:工程案例 发表时间:2024-01-19 05:39:19
1993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设计专业,就职于北京舞蹈学院,任青年舞团副团长,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舞美设计,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灯光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剧协舞美专委会副主任,演艺科技杂志编委,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发起人、视觉总监,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舞台呈现方向导师特聘教授,贺绿汀高级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南京1937》获“荷花杯”作品金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武汉人艺青春剧《柠檬黄的味道》获第五届全国全国儿童剧汇演灯光设计金奖、该剧获中国2007年度十大精品剧目;
武汉人艺儿童剧《古丢丢》获2009年度全国儿童剧汇演作品一等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新疆杂技团杂技剧《你好,阿凡提》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灯光设计奖;
俄罗斯“ Benois de la Danse”(伯努瓦奖)国际芭蕾艺术节上获“最佳舞美设计奖”;
舞台,是被灯光照亮的。在舞台上,灯光引导着观众看什么和不看什么,配合剧本和导演,讲述故事、演绎音乐、牵引调度、烘托意境……把舞台现实和虚幻空间呈现在观众面前。“灯光是舞台上的灵魂”,英国著名导演爱德华·戈登·克雷的这句名言充分说明了灯光在舞台艺术中的重要性。新年之际,我们与灯光设计出身的任冬生进行了一次访谈。近年来,除了灯光设计外,他还在多部现象级和爆款作品中担任舞美设计、视觉总监,对舞台创作拥有全面且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一部剧的创作过程中,灯光设计是最后一道工序,在剧场合成阶段开始紧张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除了导演外,灯光设计需要与几乎所有部门沟通,要与舞美一起表现出剧本所规定的环境画面,与演员一起表现出剧里面的人物情感的抒发,与服装一起表现出应有的服色效果和变化效果,与化妆一起表现出演员合适的肤色,还要和音乐一起表现视听结合的动人感染力和冲击力,“灯光如同粘合剂,承担着把舞美、服装、多媒体以及导演的想法在舞台上融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视觉效果。”
面对“跟各部门沟通难不难”的问题,任冬生斩钉截铁地回答:“从来没觉得沟通困难。”他认为灯光设计师不应该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应该是一个可以为舞台加分的主动创作者。“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和导演想法有出入的时候,灯光设计不像其他视觉门类,可以出设计图给导演看,一目了然。灯光是一种很抽象语汇,只能用语言去形容,在与导演沟通时,我会带着自己的文化和想象,以一种陈述式的语言去说服,让导演理解我的想法是如何适合于这部戏。如何去跟导演沟通,如何去跟演员沟通,如何去跟其他部门沟通,多年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所以,一个好的灯光设计往往都会是个社交家。”
任冬生并不认为音乐剧、舞蹈、话剧、舞剧的灯光设计有天差地别的区别,他把这些都归纳为戏剧性的灯光创作。“每个门类都有其特点,但又都有共通之处,作为一个视觉的创作者,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把空间塑造出来,隐喻主题和内涵,留给导演、演员更多的创意空间,让他们在这个空间中有更多的想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为戏剧服务,为表演服务。”
在合作中,任冬生比较看重的是导演,他认为一个普通的题材能够最终靠导演的二度创作后得到质的提升,在舞剧、音乐剧和话剧各个门类中,他结识了很多合作默契的导演,比如,中国儿艺钟浩导演,上话何念导演,导演周可、肖杰、王舸,编导佟睿睿、韩真、周莉亚等,彼此信任又相互认可。“我合光的时候,有的导演甚至都不管的”,任冬生开心地说。当然,这种放手的默契是建立在与导演美学追求一致基础之上的,而这种“一致”必定是共同经过了时间与作品考验之后才会有的自由畅快创作氛围。
1993年,任冬生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毕业,进入北京舞蹈学院工作。刚毕业并没有很多做舞台创作的机会,但正好赶上年年都会举办的“桃李杯”“荷花杯”、全国舞蹈比赛等活动,从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几百个六七分钟的Gala,没有布景,基本靠灯光来渲染、推进和表达。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加深了对舞蹈的理解,对舞台灯光可控情绪和表达内涵的掌握,在这种量的加持下,得到了很多经验。”
如果从毕业开始算,任冬生已从业近三十年,虽然微博上经常有人说“这一看就是任老师的作品”这样的话,但他并不觉得自身有固定的风格,设计风格会随着环境和审美思潮的变化而变化,2000年初因受到港澳台的影响,灯光是闪动、摇动、五颜六色的,他会觉得那种灯光很酷炫。近些年,审美开始回归,灯光语汇指向寻找一种戏剧性的表达,“这种回归特别好,现在大家认为《永不消逝的电波》灯光很好看,要是搁在十五年前,可能会有人说太素了。工作中我更多的是根据剧本、导演以及我对戏的理解来做设计,我觉得我最大的一个风格是善变,一个灯光设计、一个舞台设计的本质就是要学会变化,而且我很喜欢去尝试不同的风格。”
任冬生谈到他2021年在音乐剧《伪装者》担任灯光设计的体会,韩国导演对于灯光的要求偏百老汇风格,他个人审美是更喜欢戏剧性的东西,但整个戏合成后,发现在导演的要求下,这个戏自成体系,非常好看。这样一个时间段,他又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们太固化了,某种东西是好的,并不等于永远都是好的。在不同的体系下,不同的戏剧题材下,不同的主题和内容下,我们都需要有所变化。做到这些,才是一个好的设计师。”在创作中,任冬生永远在拒绝常规,永远在尝试不同。尝试不同的光源、不同的灯光角度以及光的运动。在话剧《浪潮》中,他使用了工业照明灯,在舞台两侧投射,营造了一种冷且雾蒙蒙的感觉;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他尝试了拍电影用的镝灯,低角度投射,形成狭长的影子,表现狭窄弄堂的光影变化和独特的上海味道。“在这种尝试中会不断地积累经验,下部作品的时候,把这些经验都忘掉,再来一次”,任冬生说。
当代舞台艺术形态的变化,最明显的标志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科技从来就没离开过舞台,17世纪电灯发明后也用到了舞台上,这样舞台才有了照明系统。在科学技术创新上,舞台从来都不甘落后”,作为一个始终在探索并走在科技与艺术融合前沿的创作者,任冬生是见证者也是实践者。
除了舞台创作外,任冬生还在北京舞蹈学院任教,带硕士研究生,“这个专业很难教,除了教授理论知识和编程技术外,光色这些关乎审美的东西其实就是没办法教的,我常常告诉学生这是个实践学科,只有不断去实验,才能学好这个专业。”在舞台之外,少有人关注到灯光设计师这个群体,或者对这样一个职业的认知停留在“技术工种”这一层面上。事实上,技术只是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控制台,也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决定这个行业上限的绝不是技术,你最终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设计师,要看你在年轻的时候读过什么书,看过多少剧本,了解了多少历史,听过多少音乐……是艺术修养的高低决定了你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设计师。”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