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文化 刘阳:聚光灯下的艺术人生
文章出处:工程案例 发表时间:2024-03-09 13:37:15
“有光才有影”,在影视、舞台产业链中,灯光无疑是很重要的前期艺术创作环节。
深耕影视、舞台灯光行业,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刘阳,三十余年,只专注灯光这一件事。在他眼中,光是有生命的,好的灯光师可以用光讲故事、传递人物情感,帮助一部作品呈现更好的质感。
舞台上呈现的美轮美奂和缤纷璀璨,只是刘阳艺术人生的冰山一角,对艺术的热爱、对技术的钻研,以及日复一日对美的极致追求,才使他成为众多同行眼中的那个追光者。
刘阳从小听着戏曲旋律和锣鼓声长大,他的父母都是成都市川剧院的优秀演员。14岁那年,刘阳认识了川剧院一位年轻的舞台灯光设计师,每当夜幕降临、演出开始时,他都喜欢到灯光室里去看着一屋子的灯光师叔叔们忙前忙后。在需要变光时,他们挥动双手上下窜动,操作着很多台老式调光可控硅和大大小小的调压器,一次调光就会让一屋子的人累得够呛。“那时候,经常听他们提起,要是能有台集中控制灯光的设备就好了。”刘阳回忆。
1987年,刘阳在数万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舞台影视表演专业。在上戏表演系,他循着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完成了至今无出其右的“壮举”——订阅并认线期《电子报》。毕业后,他分配到成都市话剧院工作。“当时的基层院团,最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刘阳有幸跟随剧团里的前辈,先后从事演员、灯光、音响、摄像助理、录像等方面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工作经历与经验。
1991年,刘阳开始接触电视剧拍摄。因为艺术门类创作要求和当时摄像机技术条件的限制,影视灯光与舞台灯光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区别。由于当时没有开设影视灯光专业的高校,刘阳只能硬着头皮跟着电影厂的灯光师傅们慢慢摸索,几部戏跟下来,渐渐对影视灯光产生了浓厚兴趣。但他也是从那时开始感叹,现场布光十分耗时,对整个拍摄进度的影响实在太大。
1993年和1995年,刘阳以灯光师的身份,随大型话剧《死水微澜》剧组分别出访英国和日本。这两次经历,让他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充分认识和了解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灯光设备及其数字控制管理系统。刘阳回忆:“在伦敦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英国的灯光师曾对我夸下海口,他按下启动键后,就可以完全放心地出去喝两个小时的咖啡再回来,整个灯光变化的程序还在自动运行!当时,这在我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回国后,刘阳立志一定要学习和掌握数字灯光控制的先进的技术,当时在国内这样的领域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他辗转托人,东拼西凑,花光了1万多元的积蓄,买了一台只有2兆内存、170兆硬盘、14寸彩色显示器的IBM386/20电脑,开始自学DOS3.31、AUTOCAD、3DS、PHOTOSHOP等系统软件和设计应用软件。他从零开始,对照着英文原版教材和说明书,一点点摸索,碰到电脑和软件使用方面的难题,就去找电子科技大学的教授请教。就这样,他硬生生把这门技术“啃”了下来,成为国内最早了解和熟练掌握DMX512(Digital MultipleX)数字控制协议标准USITT DMX512(1990)的灯光设计师之一。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刘阳已能熟练运用各类使用DMX512协议的灯光数字控制台,在一些大型电视晚会中给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后续他又带领团队陆续引进了意大利CLAYPAKY智能灯具和比利时BARCO大功率LCD投影设备,极大丰富了20世纪90年代末,川渝地区的演艺空间灯光呈现效果。
200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在贵州电视台举办,由刘阳担纲灯光设计。为保障演出效果,他购置了最先进的灯光控制台和智能电脑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帮助下,现场直播中绚丽多彩的画面和灯光展现的强烈视觉上的冲击效果令同行们赞叹不已。这台晚会获得了当年的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的殊荣。这台晚会的成功举办,有力推动了西部省市电视台灯光设备更新换代的高潮。
然而,艺术创作与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在困扰着刘阳。受制于当时国内演艺设备行业发展缓慢和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低下,灯光设计师的艺术构想和设计效果经常因为技术和设备无法支撑而难以实现,极大限制了艺术家们的创作和整个行业的发展。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2003年,33岁的刘阳又回到母校继续深造舞台影视灯光设计,师从金长烈、、柳得安、陈国义等国内灯光界顶尖大师,继续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不断求知、探索。
“我的第一专业是表演,从理论到实践都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知识和经验,而舞台灯光所有的功能和艺术创作,都是围绕着舞台表演核心来进行的,我更能体会如何把整个舞台作为一个综合整体的艺术来呈现。”面对专业,刘阳有着十足的自信。在他的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专业高效的理念,坚持艺术与技术深层次地融合的方向,不断去了解学习行业相关的世界前沿科技。
2010年,时任成都市话剧团团长的刘阳联合四川、青海专业艺术团队制作了大型灾后重建话剧《情满玉树》。舞台上,灾区人民奋起抗灾,汉民携手重建,全剧呈现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名观众。兼任舞台灯光设计的刘阳曾率领采风小组一行七人深入海拔4600米的玉树灾区。他回忆,当时还处于抗震救灾期间,唯一有条件住宿的就是救援部队的帐篷。他们跟着部队吃罐头、干粮,还经历了数次余震,十分惊险。
最终,刘阳在舞台上用灯光完美呈现了色彩、光效,精准还原了地震的情形,充满民族特色的建筑、藏族同胞服饰的色彩和大美青海的高原风光。这部话剧也获得了青海省和四川省的“五个一工程”奖。
2013年,刘阳从成都市话剧团团长任上调入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任教。曾作为国有大型院团的负责人,肩负着舞台、影视作品创作和院团管理两大责任,其工作繁重程度不言而喻。来到学校以后,他主要是做教书育人和艺术类项目研究工作,工作相对单一和专注,最令他开心的是,能经常与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在一起探讨艺术、畅谈人生。
在适应了高校的教学科研环境后,刘阳结合大量丰富的业界工作经验,于2015年中国第三届舞台美术展上,首次提出在表演专业开设舞美课程的前瞻性教学改革理念。在他看来,现在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中,表演专业教学沿用的还是前苏联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讲究纵向型的学科专业相关知识,忽略横向知识的掌握。“不管是舞台演出还是影视艺术,它都是一个涉及很多专业、共同来创作的一个综合性的艺术。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演员只知道内心体验,而完全不知道布景、灯光、服装、化妆、道具、音响这些外部展现手段还可以帮助自己完成人物塑造,那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开展横向复合型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一想法,得到了众多艺术类高校的支持和响应。2019年,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学院搭建了以刘阳为项目科研主创的课题组,开始研发“基于VR技术的剧场舞台演艺空间认知与体验虚拟仿线月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依托这一成果,“舞台空间与灯光艺术”课程也正式列入表演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成为学院表演专业在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重要直接支撑。这一“新文科”建设新成果受到国内各大艺术类高校的广泛关注与跟进,慢慢的变成了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突破口之一。
2020年,在相继获得国内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研成果一等奖后,刘阳将研究重心转到了影视灯光虚拟仿真项目这一领域。
当谈及为何要研究影视灯光虚拟仿真项目时,刘阳坦言,这些年,国内影视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地发展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国际国内屡获殊荣,市场投资意愿与回报也空前高涨。然而,中国的影视作品与海外同类影片在画面质量、现场效果、视觉上的冲击力等方面始终存在不小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灯光。
“全国这么多剧组,绝大部分的影视灯光从业者是从自己的师父那里,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积累经验,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刘阳介绍,影视作品前期制作的成本主要根据制作周期的长短,而影响制作周期最大的因素之一就是现场布光环节。一个镜头的拍摄从“Action”到“Cut”的时间也许不到一分钟,但布光可能就要耗费几十分钟。遇到参演角色众多、场景复杂的全景镜头,布光所耗费的时间更是需要以小时来计算。在国内艺术创作中,能准确、快速完成布光的优秀灯光师寥寥无几。
“只有当主创和摄影师真正认识到了光线,并通过照明营造画面的基调和摄影气氛,电影才真正从艺术方面完成了从黑白到彩色的升华。”刘阳认为,影视灯光在整个影视产业链中如此重要,对其进行专业研究和高级人才培养的现状却令人担忧。改变这一现状的首要举措就是要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尽快建立影视灯光专业并开设相应的课程,然而动辄几百上千万的硬件设备投入和优秀师资力量的短缺是很难逾越的门槛。
一边是蒸蒸日上的影视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一边是高校相关专业的捉襟见肘。基于30多年的拍摄和演出经历、商业经验和教学实践,刘阳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在基于VR技术的剧场舞台演艺空间认知与体验虚拟仿真项目获得成功的基础之上,研发影视灯光虚拟仿真项目。
刘阳介绍,该项目是将传统影视灯光的理念和布光方式,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来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的一种全新的“预创作”方式。影视灯光VR技术能让创作者在前期准备阶段,调用任何一款经过技术参数采样的影视灯具,通过智能穿戴设备“进入”由IBMR(Image-Based Modeling and Rendering,基于图像的建模和绘制)技术生成的仿真场景中,“看到和调整”自然光或人造光,以不同的亮度、照射角度、聚光程度、投射距离、透明度等使用方式,产生真实效果。“模拟效果能做到高精度的‘仿真’,真正的完成‘所见即所得’。”设计定型后,就能高效节约现场布光时间,明显提高制作精度和生产效率。
目前,刘阳已经申请“影视灯光参数数字采样软件”和“数字摄像机参数数字采样软件”的软件著作权专利,也先后获得了“一种LED聚光灯的反光镜”和“一种仿真影视聚光灯装置”两项实用新型专利。此外,他组建了一支平均岁数不到35岁的开发团队,由影视编导、影视制片、计算机软件、金融等专业教师和他们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组成,根据小组成员各自的专业特点来共同完成项目研发和市场推广。
将艺术与技术结合,呈现更美好的光影世界,是刘阳的初心和前行动力。三十余年,他长期处在领先的前沿,见证着灯光行业的起起伏伏,也矢志推动着他热爱的领域不断突破。一束光,一个人,这就是刘阳的艺术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拜登国情咨文13次抨击“前任”,众议长约翰逊“摇头、翻白眼”表情包爆火
“我一次一次被他们骗!”男子在杭州买高合汽车被气炸,迟迟不交车,2万定金也要不回......
展览预告|白梦帆&吴牧寒双个展:如是我见 Thus Have We Seen
vivo X100S Pro 手机通过无线电认证,预计搭载天玑 9300+ 处理器
苹果iPhone 16 Pro CAD渲染图曝光:新增拍照按钮、6.3 英寸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