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从侧重生产到产消并重一旦夯实川普的贸易大棒将不足为惧
文章出处:工程案例 发表时间:2024-12-19 13:48:53
先看一条近期发生的不太显眼的报道:“11月20日,中央财办副主任韩文秀在学习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几句耳熟能详的话,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完善想消费、敢消费、能消费的政策环境,合理增加公共消费”。
想必大众都注意到了:自从2023年商务部第1次将本年度划定为“消费提振年”以后,刺激消费就成了当下一个异常活跃的话题。每隔一段时间在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以及各个网络站点平台的犄角旮旯,总能听到关于它的声音或看到它的影子,这在以前是从来就没过的现象。
有人觉得,是因为近1-2年我们致力于对抗经济通缩,鼓励消费是受形势所迫。这么想也没错,但此处明确告诉你--肤浅了。
1、美西方为一种,显著特征是:社会富裕,民众福利待遇良好,但产业空心化严重。
2、越南、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为一种,特征是:基础中低端产业发展较快,社会正在逐渐变的富裕,但民众福利待遇一般。
3、部分亚非拉国家为一种,特征是:社会几乎锅干碗净,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及科学技术在这里可忽略不计,自然更无需谈什么福利待遇。
不管大伙信与不信,就经济形态带给民众的幸福感而言,当下美西方人民仍然最幸福,亚非拉次之,新兴经济体垫底。
为什么当前外围大众,对西方社会的认识比较分化:一部分人认为西方非常好,是人类文明与富裕的圣地,铤而走险都想要融入进去;另一部分人认为西方毫无是处,治安环境一塌糊涂、街道破破烂烂、流浪汉随处安家、毒品泛滥成灾。
总之羡慕与不屑的双方都振振有词,在这种有理有据、众说纷纭面前,普通大众的认知被切割的零七碎八。
这里用一场舞台剧来比喻,在剧情未开演之前,舞台大厅内灯光充足、敞亮无比。后续随着开幕时间临近,天棚上排列的灯光逐盏熄灭,一排接一排,直至整个演艺厅全部进入黑暗。
目前的西方像极了这场剧目,尽管短时间之内还保持着光辉亮丽,但随着外部旗鼓相当竞争对手的崛起和内部享乐主义的蔓延,再不做彻底改变(调整规则、产业、思想甚至制度),不远的将来(有人预测最多10-20年)很大概率陷入全面衰退。
这绝不是无脑唱空,而是根据当前西方国家所拥有的人口、科技、文化、思想、能源等做出的理性预测。
并且不止外部这么认为,西方内部不少精英阶层也持有同样看法。比较讽刺的是当舞台进入全暗场景时,才是精彩剧目的开端,而作为对比的西方却恰是繁华的终结。试问这种活在当下,不问未来的反差,放谁身上能受得了,所以才有川普不顾一切代价,也要走产业回流的路子。
造成此种情况的最终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生产端和消费端深度失去了平衡:“基础工业产业链几乎消亡,但高福利社会必须维持”。当高科技和金融创新还能吸血的时候,可以掩盖这种模式的诸多缺陷,可一旦外部高端竞争者崛起,导致吸血不足的时候,各种风险和矛盾就将接踵而至。
再看另外一种模式:有基础产业链但内循环乏力,代表方就是新型经济体。表面看这些国家GDP增速很快,社会面欣欣向荣。其实整个经济生态相当脆弱。因为他们当下的繁荣是建立在西方持续买产品的基础之上,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出口导向型。
从最近5年来看,显然这一模式已不再靠谱,一旦这些国家萌发窥探现代高科技野心的时候,出口创汇的好日子也就基本走到尽头了(当前欧美对东大正是这样)。
并且因为这种模式下,本土企业利润相对稀薄,对应政府税收也不会很丰厚,这就注定难以建立如西方般优渥的社会福利待遇体系。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带来社会思想全面开化,进而导致民众压力巨大,所以注定是最不具备幸福感的经济形态。
这时,一个颠覆以往思维的现象出现了。以消内循环驱动的经济体至少拥有当下(当然前提得有循环的本钱),而专攻生产的经济体就惨了,不仅当下不咋地还可能失去未来。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大家的共识是:只要我专注踏实发展生产,总有一天国家会富裕,人民会过上好日子。
但当规则不由自己划定的时候,在全球玩家餐桌上,正如布林肯所言,自己随时有可能成为任人鱼肉的一方,这种我命由他不由我的无力感,何其痛心也。
由此可见,构造内循环已经不单单是发展快慢的问题,而是关乎到了经济体系生死存亡的程度。
第一、前面提到这样一个世界的规则是由强者制定的,强者在游戏开始前就设定好了游戏内各玩家的角色属性,谁要妄想改变自身的属性特征,必然会遭到无情毒打。
而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产业链的玩家,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如何及时有效消耗巨大产能。从企业研发到产品落地再到利润回收,这是一个上帝来了都没法跳过的环节,扩大内需正是上帝赐予我们,打破这个症结的一把利剑。
第二、有了内需循环,是否意味着就可以放弃外围市场呢,当然也不是。几乎每一种高技术上的含金量的产品(比如大飞机、电动汽车、智能手机等),均需要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庞大的客户群体的使用数据反馈来成熟定型,所以外围市场同样重要。只是这里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适当竞争,而不是过度倾销(过度倾销的危险在于,它可能会引起进口国对应产业链的慢性死亡,进而引发贸易争端到爆发实战)。
这时加大内需循环,就成为该平衡点的核心。同时良性的内需市场,还可以反哺被出口国产业。这样不仅不会造成贸易摩擦反而因互补效应,致使双方关系紧密。类似前些年法国、意大利的奢侈品在中国畅销,他们还要什么不乐意的理由。
第三、扩大内需的首要前提是增加大众收入,看清楚,这一点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构建内循环经济体系必须先提高收入或增加福利,二选一。当教育、医疗、养老这些需求均无后顾之忧时,消费何须提振,本来就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
只要一个完整的内需经济生态链成型,外围的风吹草动就不再是致命打击。任何一个大国都应该维护现有全球化规则,但也不能不做两手准备,这恐怕慢慢的变成了国际共识。
前面我们说了三种社会经济形态,其实还有第四种,也是当中最理想的一种,即既有现在又有未来,这种形态的得来不是靠单纯努力奋斗,还需依赖天时与地利。
包括但不限于人口基数、教育程度、产业体系、科学技术等因素。遍观全球没有几个国家符合这个标准。比如俄罗斯,技术实力不错但人口数量实在太少;再比如印度,人口数量满足,但错过了最佳产业链升级时间。唯有东大独一无二,既有产业又有人口,距离登顶就差临门一脚。
现在回头看,历史机遇已经基本成熟,未来几年,只要打通从生产到消费的堵点,届时一定能大声喊出:“贸易战,就是纸老虎”。